關于玉蜀黍品種傳入中國的問題,《中國玉米品種志》中說:“玉蜀黍16世紀前半期由歐洲傳入中國,在明田藝衡《留青日札》和李時珍《本草綱目》中都有記載。”據日本人星川清親說,16世紀初葡萄牙人將玉蜀黍傳入印度,而后從印度傳入中國。但是,新近的發現表明,玉蜀黍傳入中國的時間顯然早于明朝。茲舉例如下:元賈銘《飲食須知·谷類》卷二:“玉蜀黍即番麥,味甘性平。”元李東垣《食物本草·谷部》卷五:“玉蜀黍:一名玉高粱,種出西土。其苗葉俱似蜀黍而肥矮,亦似薏苡。苗高出三四尺,六七月開花出穗,如秕麥狀。苗腋別出一苞,如棕魚形,苞上出白須垂垂。久則苞拆子出,顆顆攢簇。子亦大如粽子黃白色,可炸炒食之。”
關于玉蜀黍第一次傳入中國的真實年代和途徑尚沒有明確的結論,但根據對中國農學遺產的初步研究指出,玉蜀黍引入中國的時間至少在公元1511年以前。公元1511年的古書《潁州志》中已有關于玉蜀黍的記載。傳入中國的途徑可能有兩條:一條是由印度經西藏傳入四川,另一條是由海路傳入東南沿海地區,再傳至內地各省。早期引進的玉蜀黍是硬粒型的,馬齒型的引入是在20世紀20年代以后。1927年公主嶺農業試驗場自美國引入“美稔黃”和“白鶴”;1930年山西太谷銘賢學校自美國引入“金皇后”;1931年引入“意大利白”,后經選擇形成“白馬牙”品種;1943年由歐洲引入“英粒子”。50年代初期“金皇后”和“白馬牙”品種曾在北方推廣了一定的面積。這些引進的馬齒型品種經在各地條件下長期栽培與選擇,分化為適應于當地條件的品種,其與當地硬粒型品種通過漸滲雜交產生新的粒型為中間型的品種。在1760年以前由云南、廣西一帶的硬粒型地方品種經突變和選擇形成糯質型的品種,云南、廣西一帶是糯質玉蜀黍的起源中心。曹鎮北和徐文偉將中國的玉蜀黍品種劃分為5個“種族”和4個可能是獨立種族的類群。